科技克服“水土不服”!鸿达兴业“北种南育”首试成功

字号: | |
2021-04-05 22:01:03

  

风吹麦浪,满目金黄。镰刀挥舞,饱满的麦粒从收割机储粮仓里“吐”出,好一派丰收的场面。近日,鸿达兴业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小麦收割仪式。这场 “北种南育”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,让来自寒冷干旱的内蒙古小麦在南国土地上生根发芽,并在可移动的“种植斗”上实现种植,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。


试验区内长势喜人的小麦

试验区内长势喜人的小麦


科技克服种植“水土不服”实现“北种南育”

“小麦多见于北方,在岭南地区栽培是一种大胆尝试。此次凭借‘种植斗+营养土’模式,成功孕育出小麦,变‘冬闲’为‘冬忙’。”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。在生态农田,一个个种着小麦的淡黄色盒子整齐排列,有内蒙小麦、川麦等品种,这些种子经过盐水、稀土液、富氢水24小时浸种催芽,大大提升了活力,为后期生长提速。

据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介绍,小麦在适宜的气温和水质,以及“丰收延”土壤调理剂和科学的田间管理下,140天即可收割,比正常的生长周期缩短近一个月,且一穗麦粒可达50粒,而普通的小麦仅30多粒,实现了高品质高丰收。

除了冬小麦,马铃薯、苜蓿草等也一同南下,在生态农田里参与了一场跨越气候带的挑战,让“北种南育”成为可能。鸿达兴业将利用此次种植经验,进行全方位的研究,培育出一批高产、优质、多抗、绿色的小麦,为国家种子科技、粮食安全提供支撑。


移动栽培植入“农田种植”实现耕地高效扩展

内蒙古小麦得以在南方地区收割,与其栽培的器具和土壤密切相关。据介绍,种植斗作为可移动栽培的重要器具正引领着“移动种植”的风潮。其具备无毒、无味、强度与韧性高等特性,可创造多层次栽培空间,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,摆脱生产土壤、地理气候、自然灾害等因素的束缚,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。

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还介绍,栽培土壤同样暗藏玄机。生态农田通过采集国内各地典型的障碍型土壤,由鸿达兴业进行精准检测,根据土壤酸碱化程度及周边环境设施情况,制定土壤修复方案,合理施撒“丰收延”土壤调理剂进行改良,通过调节土壤pH值,补充中、微量元素,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。

“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大国,土壤改良势在必得。我们的出发点是将有障碍的土壤进行治理,让其回到健康状态,助力祖国修复出千万亩良田。”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。在他看来,鸿达兴业未来继续结合各地的实际需要及特色产业的发展,以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为导向,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土地质量提升,助力高标准质量农田建设,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事业。

文章来源:南方农村报




责任编辑:admin
分享到: